
吃完野菜飯, 喝口熱茶, 離開京都御苑北休憩所後到今出川通搭車前往
金閣寺(53路). 此時已經為下午三點半接下來的行程只計劃去金閣寺. 京都的金閣寺就像倫敦的大笨鐘, 巴黎的凱旋門, 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或雪梨歌劇院一樣, 是足以代表一個城市的著名地標. 拜訪金閣寺猶如必繳的作業. 金閣寺不免俗的一定要去看一下. 除此之外, 如果不是厭煩了寺院, 我想我會安排順道參觀龍安寺仁和寺等兩座同列入世界遺產的寺院. 不過這次就不看了, 留些東西待下次再訪京都時再去也好.
金閣寺, 本名鹿苑寺. 本為大戶人家宅第. 足利義滿將軍取得這宅弟後將他改建. 因為改的金碧輝煌, 當時人們已稱其為金閣殿. 義滿死後, 其子將此宅第改為禪寺, 以義滿的法號"鹿苑"為名. 但是人們通稱這寺為金閣寺. 而金碧輝煌名建築是寺內的舍利殿.

旅游指南上說, 金閣寺最好傍晚去, 此時夕陽照在金閣寺上反光, 是金閣寺最美的一刻. 這也是為什麼我刻意選擇這個時候來. 一直以來對金閣寺的印象就是本著那個金澄澄的三層舍利殿. 買了票(400円), 進了大門, 迎面的, 就是所有關於金閣寺的照片裡的那座湖邊金色建築(稱之為形象區也無妨). 金閣寺舍利殿忠於所有人對她的印象, 一模一樣的佇立在湖的對面. 她是多麼的獨一無二, 多麼光彩奪目. 所有的觀光客進了金閣寺門後馬上就開始複製印象中的那個景色, 拿起相機, 想再次拍出印象中的同一張照片. 眾旅客聚集的此岸是喧嘩的, 不過金閣寺彼岸卻是如此的寧靜.
這個金閣寺舍利殿其實不是本尊. 1950年一名僧人自焚, 金閣寺舍利殿也一同完全焚毀. 其實日本許多別的寺廟亦有類似遭遇. 不過日本人似乎總是會保存建築的原設計圖, 所以在建築毀壞後仍能原樣建回. 可惜焚燬的文物就無法複製了.

看完金閣寺後, 開始繞她的後山. 金閣寺也是有其他名景, 不過舍利殿的黃金光采幾乎淹沒了其他景色. 離開金閣寺才不過四點半. 此時天色已暗, 而且其他寺廟也已停止售票. 聞金閣寺到仁和寺這段路被稱為絹絲之道, 心想有點看頭.
"きぬかけの道の名前の由来は夏の暑い日に宇多天皇が「雪景色を見たい」と言い衣笠山に白い絹をかけさせたことから「きぬかけ」と言われているそうです。"(出自here)
"京都的絹絲之道的由來據說是夏日時分,宇多天皇希望能看到雪景,而在衣笠山上用絹絲覆蓋像雪景般似的景色,因此稱為絹絲覆蓋的樣子."(感謝D學長翻譯)
所以, 除了車多之外, 絹絲之道上並沒有甚麼絹絲般的景致, 一整個誤會. 四點半離開金閣寺踏上絹絲之道時還是天光. 到龍安寺時天色已經很暗. 約五點半到了仁和寺已經全黑了.
在仁和寺三門前搭上10路公車, 前往北野白梅町. 今天的晚餐, 在那邊的傳七壽司解決.
留言